學生情緒︱自殘是自殺嘗試的前奏 名校女生:幾位同學經常提及「想去死」

育兒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4/06/20 00:52

最後更新: 2024/06/20 00:52

分享:

分享:

利嘉敏建議,把社交及情緒教育(Social-Emotional Learning)列入教育目標之一,或/和獨立成科。

跟友人十六歲女兒閒聊,她說有幾位同學經常提及「想去死」,更會鎅手傷害自己。少女在優質學校念書,家境個個都不錯,但同學們仍出現自殺意念(suicidal ideation)和自殘(self-harm)行為,社會不能不正視,因自殘行為是自殺嘗試(suicidal attempts)的前奏。這也說明,年輕人受情緒困擾和有自殺傾向,已是跨階層現象。

若有人辯稱,教育局也有做嘢,如舉辦「成長的天空」等活動(學校自願參加)的話,我會反問對方:做咗是否等如做得夠?以為做過吓或參加過吓就等如做到了,是最危險兼最不負責任的想法。如果做得夠,就不會有那麼多年輕人有情緒病和自殺個案。

解決方案之一,是在正規學育政策裏,像其他城市一樣,把社交及情緒教育(Social-Emotional Learning)列入教育目標之一,或/和獨立成科。社交及情緒教育,不是單單叫學生「有唔開心要求助」、「練習靜觀」或「常抱正念」那麼簡單,要真正學習情緒認知和管理,就需要更有系統的課程。

舉個例:處理和管理情緒,一個人需要從小時候就開始學曉甚麼叫做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(情緒自我調節方法),那包括兩大方向:一、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(適應性調節策略),如認知和心理接受(acceptance)、正向轉移(positive refocusing)、邏輯計劃(logical planning)、正面評價(positive appraisal)等。

二、Maladaptive Coping Strategies(適應不良性調節策略),不良心理/行為包括永遠是別人錯(blaming others)、自責(self-blame)、災難式思維(catastrophizing)和負面思想反芻(rumination)等。愈早學曉如何處理不良情緒,心理成長就能夠健康;個人愈能維持精神健康,社會才愈能安穩和安寧。

回心再想,學習情緒認知和管理在此時此地,其實不單止小朋友或年輕人需要,全民也需要。
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
【中小學試題免費下載】 【名校專區升學攻略】

【兒童健康百科】 【職場文化智慧】 【家事百科全書】

撰文 : 利嘉敏